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法院新闻 > 媒体报道
让他们“听到”公平和正义
分享到:
作者:贾俊辉  发布时间:2024-04-23 10:27:07 打印 字号: | |

不断比划的手势、键盘敲击的声响、满满几页纸的书写……411日下午,一场“无声”的执行在如皋市法院执行大厅接待室内紧张进行着。

今年3月初,执行法官章杰接手了一起申请执行人系聋哑人的借款纠纷案件。“我按照预留的电话拨打了被执行人陈某的电话,电话虽然通了,却一直没人说话。”拨打几次无果后,章杰很是纳闷。

由于当时案件审理过程中,陈某未到庭,满心疑惑的章杰转而联系申请执行人的代理律师了解详细情况。据代理律师介绍,被执行人陈某和申请执行人花某一样均系聋哑人,而且双方各自的配偶也是聋哑人。

这样的情况无疑给执行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。章杰尝试直接添加陈某的微信,但在微信中的多次释法明理并不奏效。“在微信交流中,我感受到他法律意识较为淡薄,内心也比较抗拒与法院及对方当事人接触。”拥有多年审判执行工作经验的章杰,意识到面对面的沟通协商才是破局的最好方法。于是,在他的力促下,双方敲定一起到法院协商的时间。

“章法官,我的当事人不敢进来。”当天下午一上班,花某的代理律师打来电话。原来,被执行人陈某带了一帮朋友到场,害怕被对方欺负的陈某带来了“亲友团”助阵。与陈某同行的一名手语老师赶紧向法官进行解释,这些“亲友团”其实也都是聋哑人,之前与陈某一起在聋哑学校念书,并非对方所认为的“社会人”。

误会消除后,章杰立即组织双方进行协商。从刚开始见面的互不理睬到后来情绪激动地用手语交流,整个接待室内弥漫着紧张的气氛。“总得让他们有个情绪的发泄口。”章杰这样表示。与此同时,在手语老师的帮助下,法官了解了当年双方借款的来龙去脉以及矛盾的争议点。

花某和陈某原本是朋友,因为借款事情闹得较不愉快。直到自己的微信与支付宝被法院冻结之后,陈某才有了一丝的紧张感。“无正当理由未到庭,法院可以缺席审理”“生效法律文书应当履行”“双方可以协商解决”“拒不履行义务,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不便”……一张张A4纸和手语老师的翻译搭起法官与陈某沟通的桥梁。一笔一划、一来一往间,陈某完全打消抵触情绪,表示平日靠摆摊为生,收入不固定,恳请法官帮忙协商还款事宜。

与申请人花某夫妻沟通的过程则比想象中顺利得多。在章杰拿出纸笔与花某夫妻讲清法理和情理后,二人当场表示愿意将执行标的额从5万余元降到4.6万元。在各方努力下,双方最终达成了分期履行协议,陈某当场履行首期款项。

在法律文书上签完字后,双方当事人不约而同地向章杰伸出大拇指,用无声的“感谢”表达他们内心的敬意。

“在执行中,对于类似的当事人,我们要倾注更多耐心和细心,设身处地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、解决矛盾,真正在司法实践中践行‘如我在执’的理念。”看着双方当事人如释重负的微笑,章杰这样说。

 


 
来源:江苏法治报
责任编辑:佚名